5 月 18 日,腾讯发布了他们今年的第一季度财报。
自 2004 年腾讯在香港挂牌交易之后,此次 23% 的净利润下滑幅度创下了历史新低,而在营收层面仅实现了 0.1% 的同比提升,几乎没有任何扩张。
公司经营遇到困难了,接下来该怎么做呢?肯定是得对非主营业务进行优化调整,这个决定不是我个人提出的,而是马总直接宣布的。
然后倒霉的腾讯体育就成了首批被优化对象。
五月十九日,腾讯体育裁撤了六个业务部门,其中被遣散的员工占比达到三分之一。
此后腾讯体育部门中,唯有体育版权经营单元、体育中介业务、赛事转播团队以及节目制作单元等能够产生收益的机构得以保留。
回过头看,国内众多网络企业都曾涉足体育行业,它们具备雄厚的财力支持和丰富的网络运作能力,然而面对网络体育,成效却显得不尽如人意。
比如很早之前的搜狐体育退隐江湖,乐视体育暴风体育陆续暴雷。
去年 PP 体育的副总裁卸任,许多员工也随之离开,今年初新浪体育也进行了一项人员精简,现在腾讯也面临了同样的情况。
看起来体育节目与互联网确实格格不入,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然而为何众多网络巨头却一个接一个地持续投入资源,仿佛在盲目地付出呢?
因为体育节目这玩意儿是真的很 NB 啊。
据美国ESPN统计,2011年最受欢迎的有线电视节目百强中,体育类节目占51个,到了2021年,这个比例增加到了95个。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体育节目深受大众喜爱,其他娱乐资讯和颁奖盛典相比之下都黯然失色。
可是为啥这么受欢迎的东西,放中国互联网上就是挣不着钱呢?
归根结底还是关于转播权的议题,毕竟这些比赛并非由视频平台主办,视频平台若想播放就必须付费。
转播权费用水平与运动员报酬密切相关,转播权售价越高,联赛组织者便有能力拨付更多资金给各支队伍。
如果俱乐部为选手提供更优厚的报酬,就能够招募到更强的选手,比赛会更加精彩,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进而构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例如在2015年期间,英超联赛的足球转播权在英国市场单独售得的金额就达到了51亿英镑。
提及中国流媒体行业的转播权竞争,不得不提贾跃亭与乐视体育的往事,他们曾是圈内知名人物。
那个时期,国内众多网络视听平台发现了体育竞赛的商业价值,纷纷尝试获取网络独家播放资格,然而最终都被资金雄厚的乐视击败。
其他人购买版权时,会像挑选衣服那样花很长时间,并且不时地进行讨价还价,乐视公司则仿佛进入了一个打折促销的超市,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所有商品。
2012至2015年间,乐视体育获取了310项赛事授权,其中大部分为独家传播。
包含着国内外顶级联赛,比如中超联赛、欧洲冠军联赛和英格兰超级联赛等,同时涵盖了高尔夫球赛、汽车拉力赛这类相对冷门的竞技项目,可以说各种类型的运动员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
现阶段为数不多的顶尖赛事中,腾讯体育持续拥有 NBA 的播放权,苏宁则获得了西甲五年的独家转播资格,其余的主要比赛如果想观看,只能通过乐视平台。
这笔巨额投资,使乐视体育吸引了众多付费订阅用户,在用户数量上,远远超越了其他老牌体育内容平台。
国内当时资本势力雄厚,岂能任由乐视肆意妄为而不作回应?乐视强势介入,致使市场竞争变得混乱不堪,其他视频平台也因此被迫抬高转播费用。
以中超赛事为例,2015年体奥动力企业参与了中超转播权拍卖活动,报出了五年八百亿元的资金数额,远远超过了央视四百亿元和五星体育四十三亿元的出价。
体奥动力本质上是一家总代理机构,它斥资 80 亿获得了中超的转播授权,此授权的目的是转售给像 PP 体育、腾讯体育这样的主要平台方。
需要了解 2015 年度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全年转播授权费用实际在七千万至八千万之间。
计算下来,这项独家转播权的费用至少要增加二十倍,体奥动力才能收支相抵。
结局如何,体奥动力对于中国市场的预期严重超出实际,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愿意承担这种不划算的投资,最后使得版权被自己压在了手里。
由此可以推断,这么大的泡沫,体奥动力实际上并未获得多少利润。
中超赛事的最后播映权,出售给了PP体育,交易周期为十年,总金额达到110亿元,较五年前80亿元的价格,减少了三分之一。
体奥动力损失巨大,那么看似得到便宜的 PP 体育真的获利了吗?显然没有。
据 36 氪披露,PP 体育 2019 年的会员收入为 2.5 亿元,与高达 1 年 11 亿元的转播成本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而旁边的乐视,从前为中超版权付出了十三亿五千万,你能想到它得到了多少吗?
5000 万,零头而已。
乐视先前面对十几亿亏损并未立刻破产,关键在于贾总凭借其出色的演讲和制作精良的演示文稿,成功吸引投资以弥补资金缺口。
别的公司可没有啊。
2020年,PP体育支付了四个赛季的转播费用后,已经到了财力枯竭的地步,完全无法继续承担支出。
中超与中间商体奥动力终止了合作关系,转而重新采用销售渠道方式,恢复了原先的分销体系。
也就是说,中超的转播权今后不再是独家授权的,而是各个平台会分别进行报价竞购。
到了此刻,各家视频网站的分摊了版权开支,开始显现出赚钱的可能性。
此项收益仅限于中超联赛范畴,部分海外比赛的授权费用依然居高不下,诸如腾讯与 NBA 签订的五年协议,其总金额便达到了十五亿美元。
面对这样的版权成本,腾讯体育能有什么选择呢?只能持续提高会员费用的标准,反复进行价格调整,最后将单月费用设定为88元,年费定为898元。
即便定价这么贵,腾讯体育依旧赚不着钱,因为没人愿意买。
这个价格和国外的收费标准对比,其实已经相当优惠了,我查过国外观看 NBA 的费用,最低也要 15 美元每月,折合人民币大约是 30 元。
像是其他的视频平台的动不动要 65-95 美元一个月。
欧洲观看 NBA 比较少,最便宜方案是每月支付十五欧元,但条件是只能看即时直播,不可以随意重播。
这个价格水平,依然吸引着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消费者下单,单月盈利就能超越腾讯体育数年的收入规模,腾讯体育究竟依靠什么盈利模式?
公司里一位同事透露,他当年在美国求学期间,观看 NBA 比赛主要依靠购买腾讯体育会员,原因是当地 ESPN 以及 TNT 等平台费用过高。
即便如此,腾讯体育的会员费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内用户的支付意愿,许多用户都会在当前赛季赛事观看完毕后,选择在休赛阶段取消订阅。
而更多的用户,则是会选择去看各种盗播。
这也造成了平台盈利困难的另外一大原因:接不到广告。
这些平台除了会员收入,还可以通过广告盈利,但国内正版赛事平台的观看人数远不及盗版平台,因此,有多少广告商会选择这个领域投放广告,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们不清楚,众多体育活动长期以来一直由那三家主导企业掌控着。
解说在分析比赛时经常突然插话,说“享有全球声誉的运动防护产品杰士邦提示您球迷网,比赛延长了”,或者“为了安全,进球时别紧张”,这样的解说方式你能忍受吗
虽然观看这类赛事的主要观众似乎都是像我这样的粗犷男性,不过经历这么长时间,每当听到某个特定时刻,我身体还是会不受控制地出现细小鸡皮疙瘩。
我并非说这些品牌不好,只是这么多年,投放广告的总是那几个品牌,这也确实能反映出,在品牌方看来,国内的直播体育赛事确实不太重要。
那么,中国体育直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转播费用昂贵,迫使平台调高订阅费用,导致订阅者因费用过高而离开,接着,观众数量下降,广告商不再感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而究其根本,国外的电视直播早在 70 年代便已出现,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体系完备且成熟的产业格局。
解说水准而言,NBA赛事不仅传输至电视频道,亦会分发至众多地方广播电台。
这种要求对解说员的能力是极大的挑战,解说员需要对赛场上的所有情况都有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剖析各种战术部署乃至心理较量。
这样才能让那些看不到画面的人,也知道赛场上发生了什么。
国内外的消费程度差别很大,长期形成的体育风气也各不相同,还有完善的会员体系和服务项目等等。
在完善的商业机制中,顾客的购物倾向得到了塑造,他们便倾向于自愿购买节目内容。
中国体育直播起步较晚,至今不过二十余年,在许多层面仍存在显著进步空间。
许多人的观念里,体育比赛这类活动的价值,其实和电视剧等娱乐形式相比,并没有高出多少。
他们已经适应每月支付十元到二十元来观看剧集的会员费用,然而,对于体育赛事,他们却不愿意出更多的钱。
这正是那些互联网公司的体育项目屡屡受挫的原因。
现在腾讯体育裁撤了众多自主制作的部门,不过视频转播业务依然可以继续观看,这算是仅存的一丝安慰了。
不清楚,腾讯究竟还能承受腾讯体育持续亏损多久,倘若连腾讯都未能成功,那么又有谁愿意涉足这个必须长期投入的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