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各级职业联赛实行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变更的通知。
2021年1月期间,中超联赛的俱乐部普遍面临俱乐部名称变更的热潮,这一现象让众多俱乐部感到比较困扰。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国足协于上海主办了“2020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研讨会”,研讨会聚焦于二零二一年至二零二三年期间中超、中甲、中乙三个层级的联赛俱乐部财务承诺标准,以及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处理两个核心议题,也就是广大球迷通常所说的“限薪令”和“改名令”。
限薪+改名
中超联赛变革正式落地实施
俱乐部名称不再使用企业化表述是俱乐部及相关球迷高度关注的议题,会议公布的《关于职业联赛俱乐部名称不再采用企业化表述的实施办法》为此次“更名行动”提供了详细规范。该办法指出,参与中超、中甲和中乙赛事的俱乐部须在2021赛季启动前实现俱乐部名称不再使用企业化表述的调整。
俱乐部命名时,禁止加入任何投资方、投资方关联单位或最终控制者的企业名称、商业标识或品牌名称,也不能运用与这些名称相近或相似的文字或短语;各俱乐部在确定名称时,应努力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历史习俗、人文内涵或团队宗旨等元素。俱乐部名称的规范与要求中第三条和第四条具体规定了本次更名的准则和意图:要去除企业色彩,要贴近民众生活。这就表明,像“”、“”、“”这些广为人知的队名都在这次更名之列。
依照更名方案,足协已经获取了全部俱乐部在2020年12月31日递交的已确认更名建议,随即展开研究。不过最新关于俱乐部更名的动态出现在2021年1月14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可知,“有限公司”已经正式转型为“”球迷网,俱乐部标识中已无“上港”字样,眼下只等官方最终确认。
《新民晚报》对于“上海海港”的名称变更持支持态度,文章提及全球知名港口,如德国汉堡、英格兰利物浦,以及日本横滨、神户,这些港口都将足球作为城市的重要象征。俱乐部方面同样认为,更名为“海港”不仅具有独特性,也彰显了致力于发展足球运动的决心。

“上海上港”改名“上海海港”。

新名称方案公布之初就引发广泛质疑,虽然石家庄永昌等队积极响应球队名称去商业化倡议,不久前还向公众征询新队名,不过针对这种统一规定方式,反对意见同样不少。12月6日,国安队、申花队、建业队、泰达队和绿城队这五支球队的球迷组织,集体行动起来,共同发表了一份联合宣言:我们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抵制足协推行的统一球队名称规则。
事实上,在11月25日举行的中超投资人会议中,已经清楚指出俱乐部名称需要保持中性,带有显著企业色彩的球队名称将不再被允许继续使用。
打造中国自己的百年俱乐部
需要拥有俱乐部特色的文化传统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启动以来,所有俱乐部都选用了“地名+冠名商”的注册头衔,这既是出资企业推广品牌的必然,也确实引出了不少麻烦。诸如冠名商资金链断裂时,会给球队带来沉重打击。以北京人和为例,为适应赞助商变动与自身运营要求,他们已转移过4个联赛主场,并且累计更换过14个队名。这反映出国内各俱乐部在执行层面的欠缺,同时也暴露了职业化道路上的障碍。
中国足球的改革进程持续至今,其发展模式已从国家主导、政府全权负责的旧体系,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的职业化框架。企业冠名成为获取赞助、吸引投资的关键途径,这种方式既能让企业支持足球事业,又能借此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提升企业知名度。而采用中性化名称,旨在促进俱乐部职业化进程,提升组织稳定性,增强球迷忠诚度,减少商业伙伴对俱乐部潜在的不良作用,致力于创建中国本土的百年老牌俱乐部。
黄盛华在12月14日的会议中谈到,俱乐部以往主要依靠母公司提供支持,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缺乏依靠自身力量持续进步的意愿,也缺少主动融入城市、贴近球迷、深入社区的内在动力,难以建立起具有俱乐部独特性的足球文化和传统,俱乐部名称的非企业化形式符合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中国足球界也存在不少富有特色的无性别队名,例如南通支云,支云塔作为南通的地标性建筑,其发音与方言中“必胜”相近。将“支云”用于球队命名,既展现了地域特色,又蕴含着文化意义;苏州东吴作为江苏球队,其名称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梅州客家和新疆天山雪豹也完美地融入了地域文化元素。
目前中超的16支队伍里,大多数俱乐部的新名字已经基本确定,例如广州恒大变成了“广州队”,广州富力变成了“广州城”,上海申花继续使用“上海申花”这个名字,江苏苏宁变成了“江苏队”,山东鲁能改成了“山东泰山队”。武汉卓尔提交的“武汉众邦”未能获批,需重新申报;青岛黄海先前递交的队名遭拒,再次申请将固定为“青岛人”;重庆当代提交的“重庆一九九七”“重庆两江”“重庆两江竞技”三个选项全部获批;河北华夏幸福将在“河北队”“河北职业队”“河北冀之龙”中确定最终名称,先前这三个选项均获通过;北京国安正在进行股权变动,已向足协申请将中性化名称审核期延长三个月,预计仍将使用“北京国安”这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