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撰文 广州日报记者 黄维
新赛季CBA联赛已经进行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比赛进程已经过半,但今年的联赛依然问题不断。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半程的比赛中,裁判这个赛场上的辅助角色,却多次成为焦点,他们的表现已经完全盖过了球员和教练这些主要角色的光芒。而且还有观点认为,CBA裁判方面的问题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看乱象:
误判漏判怎么办?顶多就停赛禁哨
今年CBA联赛第10轮,佛山龙狮与北京男篮比赛临近尾声时,连续出现令人质疑的判罚情况,佛山队因此成为本赛季首个向篮协及裁判管理部门正式表达不满并提起申诉的俱乐部。
俱乐部当时表达了四项质疑,四个判罚都被中国篮协认定是裁判员的错误判罚和疏漏判罚,CBA裁判管理委员会也表示CBA裁判办公室决定给予当值主裁判李平停赛十五轮的处罚。
可以说,篮协对当值裁判实施了最严厉的惩处措施,此前赛季季后赛中无视韩德君被抱摔的郑军,也曾被停赛十五场。佛山俱乐部方面认为,与球队每年数千万的投入相比,这种误判漏判的代价实在太小了。
还有一桩事令人咋舌,北京队在外地同新疆队较量时,出现过一起有争议的判罚,场上裁判和助手们反复讨论了将近二十分钟,结果还是坚持了最初的裁决——然而没过几天,篮球协会也确认,那其实是个错误的决定。
近些年,涉及裁判的联赛丑闻频发:吉林主场球迷高呼“场上也有陆俊”;辽宁助教接君因误判与裁判发生冲突;青岛工作人员对不公判罚反应激烈,将技术代表桌签踢飞;麦蒂效力CBA期间曾当众辱骂裁判“瞎子”。
而篮协在处理引起广泛讨论的裁判争议时,往往只以“判罚失误、认定偏差”了结,至于为何会出现判罚失误、认定偏差,总之,先将其归咎于“疏忽大意”、“视线不清”、“专业水平不足”,这样一来,便无人再追究下去。
新改变:
组成裁判委员会?
恐将虎头蛇尾

为了提升裁判工作的水平,加强对其监督,本年度篮球协会调整了管理模式,由北京、上海、辽宁、东莞、八一等几支队伍的领导层共同组建了裁判监督委员会。
新赛季开始前,曾有个很棒的构想,就是该委员会率先实施“管办分离”,首先推行裁判半职业化试验,在新赛季,裁判的管理权将由裁判管理委员会执掌,裁判的管理和选派事务由“裁管会”下属的“裁判办公室”负责,而这个办公室的负责人将完全听从“裁管会”五位负责人的指令。据透露,执裁赛事的裁判员是由“裁判办公室”指定的,并且需要获得“裁管会”的核准之后,才能够上岗执法。
赛事开始前透露的消息称,一旦裁判在执法过程中犯了错并且收到举报,他们可能会收到提醒、被暂停比赛资格;最坏的情况是,会被解职球迷网,彻底失去担任CBA裁判的资格,篮球协会也永远不会再让他们参与相关工作。CBA当前状况表明,一种普遍情况是,众多俱乐部在认定因客观条件或判罚问题导致失利时,除了提出申诉表明立场,也无法使比赛结果发生逆转;而本赛季,篮协不断出台强调裁判权威的若干措施,指出若对裁判公正性进行指控、诋毁或影射,可能会面临通报批评乃至停赛等处分。
这种情况下申诉会感觉非常不划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取消资格,后果很严重,因此很多团队都倾向于避免麻烦,选择默默接受。
圈内知情者表示,裁判委员会成员大多为球队所有者,若对裁判惩戒过于严厉,无异于将球队置于裁判群体的对立位置,这对自身团队同样会造成负面影响。
而圈内传言称,篮协将部分权力委托给少数投资者,自身则得以减轻负担,总之裁判的相关事务并不属于篮协的管辖范围,球迷的指责也不会落到他们身上。
反角度:
裁判有难念的经?但底线要坚守
最初CBA裁判的单场报酬仅有400元,2005年调整至每场2000元,随后在2009年又回落到1500元,并且这些金额都包含了税费。一位裁判透露,依据去年未扩军的情况,大约只有10名裁判能够执法38场比赛,你可以估算一下,他们执这么多场,所得报酬不足6万元,而且这是扣除税收之前的数字。
许多裁判私下表达,他们当中大部分并非知名裁判,一个赛季通常执裁十多场比赛,却要持续承受球迷和球团的施压。一位新晋裁判坦言:“若非认为裁判CBA能精进专业技能、拓展人脉资源,这份工作实在难以维系。”另有裁判直白指出,他们原本在常规单位工作,每逢外出执法赛事,往往需要请假,若是体育教师,找人代课还得欠下人情债。这跟NBA没法相提并论,NBA的裁判每年待遇依据资历,在10万到55万美元之间浮动。
尽管过程艰辛,裁判的最低标准必须维持。业内,裁判存在不当行为和干预比赛的情况是否属实?多位业内人士都肯定地承认,确实存在;并且近年来,这种现象愈发严重。过去认为,仅仅在主场施加影响即可,如今连客场也需进行干预。
有个说法讲,某俱乐部一位出资人向篮球管理机构提议,在淘汰赛等重要比赛里,每场安排七名裁判员作为候补人选,通过抽签方式选定主审,认为这样更能确保判决不偏不倚;旁边几位业内人士就发笑了,指出要是遇上财力雄厚的队伍,他们可能把七个人的职责都包揽下来,而你要是也去费心做这种调节工作,开销岂不更大?这位出资人最终只能将自己的提议当作笑谈搁置了。
CBA当前状况是,所有人都在指责裁判,个个都声称存在不公裁决,可一旦提及司法干预,或许就无人再发声——谁不曾经历过“充当裁判角色”的复杂局面?如今事已至此,若仅靠职业操守和自我约束来约束裁判行为,无异于天方夜谭;那么究竟该怎样找到解决方法?